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从春到夏仿佛也只是一瞬间的事。顺着时光脚步,转眼间便走到了仲夏,而即将到来的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暑。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解释道:“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为炎热的意思,小暑开启了一年里炎热的大门,虽不及大暑,但也能让人感到真正的“热”。小暑时节,又有哪些气候特征呢?
唐代诗人元稹的《小暑六月中》这首诗中,将小暑的季节特征形象地写了出来,语言浅显明白,其意境也写得很美,值得一读。
咏廿四气诗.小暑六月中唐.元稹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元稹(公元年-年),字微之,唐朝河南府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宰相。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四世孙。
《咏廿四气诗》共有二十四首诗,是元稹对应二十四节气所写的组诗,均采用格律谨严的五言律诗格式。组诗中每首诗对应一个节气,其内容主要反映了我国中原地区的气候,并与物候、农事活动相结合,辅以生活与民俗等内容。
由于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别样的构思手法和质朴清新的语言,加之画面交替、情景交融、音韵转换,读其诗有如观有声之画,使《咏廿四气诗》成为此后同类题材中的上乘之作。
倏忽温风至,因循小暑来。
开篇作者便写出了小暑的热。忽然之间就感觉到了迎面吹来的是一阵阵热浪,原来,是顺应节气循环,小暑节气到了。民谚有言:小暑大暑,上蒸下煮,这是小暑的显著特征,此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什么叫热。当然,除了热,还会出现多雷雨、大风的天气现象,所以颔联写到:
竹喧先觉雨,山暗已闻雷。风吹着翠绿的竹叶,沙沙作响,意味着大雨即将来临;山色灰暗,可以听到隆隆的雷声从遥远的天边滚滚而来。
“竹喧”与“山暗”相对,“觉”与“闻”是动词,从视觉、听觉上写出了夏天“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感。
因为降雨增多,空气变得潮湿故而才会有:
户牖深青霭,阶庭长绿苔。
门窗上有深深的云湿气,院落的台阶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
户牖指门窗,青霭指云气。户牖与阶庭相对,青霭与绿苔相对,此句对仗工整,意境也极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鹰鹯新习学,蟋蟀莫相催。
尾联接着写了小暑的三候:鹰与鹯感知到地面的湿热而选择在高空活动,开始练习搏击长空;蟋蟀栖居到屋檐,不停的鸣叫,仿佛在催促着什么。
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此为“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是指因为天气太过炎热,蟋蟀也离开田野,躲到墙根下避暑;三候鹰始鸷是指老鹰越飞越高,选择在清凉的高空活动。
元稹将这三候都融入了诗中并很好的融合。首联写了“温风至”,尾联写了蟋蟀与老鹰。作者围绕着“三候”写了温风、竹喧、大雨、雷声、青霭、绿苔、蟋蟀、鹰等一系列意象,形象的写出了小暑时节的气候特征,这也是元稹《咏廿四气诗》组诗的显著特点。
小暑过后,紧接着便是最热的大暑,这个最热的三伏天,你准备好如何应对了吗?
你还知道哪些写小暑的诗词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