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练内功抻筋拔骨意先行

中华武学内在力量的根本就是从动物运动机制中提炼出的抻筋拔骨的训练方法;恢复先天本能状态的训练手段是紧不是松。这种观点颇具见地:是符合拳术实践和运动技术形成规律的,太极拳的技击功夫(特别是功力)训练也不例外,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和训练方法,以抛砖引玉。

拳诀讲:“运动如面炼钢,无坚不摧”,“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归根结蒂就是松紧运动。自然界中凶猛的动物一般外观上看都很松软,但捕食时则极为灵敏,快捷有力;猫、狗等动物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一经触击其身体必定抖动,接触点同时产生弹性绷力;动起来却能做到一触即发,周身无处不弹簧。武术家们高超的内功素养“见之似好妇,夺之似猛虎”,无不表现为拳术松紧运动的变化--极柔软、极坚刚。

1,身肢放长,形松意紧

拳架动作熟练后,不但动作要放慢,而且要有意识使肌肉整体放长。肌肉纤维变细、变长,增加初长度,从而使肌肉富于弹性,同时又要使各部位关节拔开、放松,尽量能做到立体旋转、灵活至极。

松则如一张纸、一件褂衣。使多么大的巨力击来时,都会通通(缓冲)卸得一千二净,这就是真正的形松;意紧就是随时着意全身,有身临实战搏击之其境,使身体任何—个部位都有一弹即发之势。

2、处处着意,进入角色。

调架不但要走低架、慢架(—次三、四十分钟),而且—开始便进入角色状态,即站好预备势后,便着意上下、前后、左右、四面八方,均有外力来攻击身体的任何—个部位,而已身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要随时作出反应,与外力抗争,真乃“依着何处何处击”也。

头有上顶之意,脚有下蹬之劲(五趾抓地,蹬地拧旋),两手有前推(刺、抓)之意,后背有后靠崩撞之劲。两臂既有往外横打之撑劲,亦有朝内夹击含抱之意。两手既有往前之推掷抛摔劲,亦有回捋牵引采带之意。

膝尖有前顶劲,膝弯有夹物意,腿上有蹬劲,臀下有坐意,胯有外撑劲,胯弯有夹物意。拳诀云:“蹬之于足,行之于腿,活泼于腰。灵通于背,神贯于顶,流行于气,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于腹,浑噩于身,发之于毛”,“筋骨要松,皮毛要攻”正是这层意思。

3、抻筋拔骨,贯劲增力

在意识的指导下,用意使关节、韧带、骨缝开拔,要有用力外撑的澎胀感,手臂似有沉重感,指尖似有胀麻欲抓感,使身体内部产生抗争,促使各肌肉群协同工作,形成慢拉架子硬开弓之势,—方面由丹田处向四周稍节徐徐贯劲,一方面在沉静的基础上,有意使身体内部上下、前后、左右各处产生对拉拔长和螺旋滚转的内力,有效地促使身体各部位协调的配合,由于矛盾抗争而达到力出统—,气力充沛,生动和谐,整体机动灵活。又由于这种意识指挥下的内力在体内各关节肌肉中不停的如链条式的滚转缠绕时上时下、时左时右,以及螺旋运动的劲力变化,使得身体各部位动作准确合拍,变化无穷,既训练了柔而不软(懈)、刚而不僵(生硬)的劲力素质,又有效的聚蓄了内劲能量。

4、意力结合,激发潜能

历来太极拳家都强调打拳必须用意,如“势势存心揆用意”,“意气君来骨肉臣”、“先在心,后在身”,“始而意动,继而劲动”。“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刻刻留心,揆何处,心要用在何处”、“气未到,而意已吞”,“走架打手着着留心”等等,都是强调用意的拳论。

有人研究认为“意念活动是—一种隐形的力”。太极拳的用意,即在于调动和激发人体精气神,及大脑潜在功能。意念,或叫做意念力,是人脑所特有的运动形式。科学研究证明,意念活动是一种力,有人称它为“人体意念场”,也有人称它是人体高级物质能量流,它不仅有思维信息功能,而且有对人体自身或体外事物直接产生作用的功能。也就是说它能统帅人体的全部功能和能量。当—个人意念力作用手掌上时,手掌的弹性,膨胀力量,都会加大。

从技击劲力训练角度出发,把意念集中到应敌策略及技巧上,集中到自身发力部位上,集中到假设敌人的某个部位上,包括从施力点、力的运行路线、枢纽运化,以及最后达到的发力点上。也就是说,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等诸劲过程中,都要贯注以意念力。从中不仅可锻炼到一些应敌的本领,还可以增强自己的胆量。要想增强意念的能量,则必须在日常锻炼中逐步培养。即在平时练拳过程中,注意意念力的渗入。其中包括理性知识的充实和刻苦实践中的潜悟但这又必须是在拳架练得精熟之后方可着重练习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