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小伙,一个是研究生,一个是大学生,一个是高中生,同时面试互联网工作。
面试官抛出一个奇葩问题——
“李”字少了木,念什么?
研究生选手急了眼,说:“我来是来面试互联网工作的,不是来回答脑筋急转弯问题的,我觉得作为互联网公司,不应该用这样无聊的问题来为难面试者。您可以问我一些专业问题”。
面试官镇定自若地摆摆手,让研究生先去外面等一会儿。
第二个回答问题的是那位大学生,他脱口而出,说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根本不用想,“李”字少了木,不就是“子”吗,你看……”边说他还边比划,生怕面试官听不懂。
面试官没等他说完,就摇摇头告诉他,“去外面等一下,一会儿给你结果。”
终于轮到高中生进来面试了,高中生冷静地回答道:“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公司之所以要问这样的问题,一定是有更深含义的,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李”字少了木,应该是“一”字,因为,“少了木”——其实就是把“了”和“木”全都剔除了,最后就剩“一”字了。”
听完这位高中生的回答,面试官表示非常满意,高中生当场被录取。而那位研究生和大学生,全部被淘汰了。
其实在面试中,类似的奇葩问题五花八门、层出不穷。那么像本文中这样的面试问题,公司到底是在考量什么呢?
1.应聘者对工作够不够细心
很多人看到这个题面时,常常会忽略“了”字,因此才会给出“木”字的答案,这就是所谓的“审题不仔细”。
而延伸到工作中,不细心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失误,拖团队的后腿,给公司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就像《欢乐颂》里的米雪儿,本来生病让关雎尔帮忙完成后半部分的数据,结果,她自己完成了前半部分出了错,让关雎尔背了锅,公司蒙受了损失。
而细心的员工,不仅能做好自己的工作,还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为公司的发展贡献出关键力量。
2.考验应聘者能不能控制[惯性思维]
所谓[惯性思维],指的就是:思维像物理中的惯性力量一样,自然而然地向某个方向行进。
在本文所述的面试问题中,不能控制惯性思维的人,基本上给出的答案都是“木”。
因为大部分人在看到题面时,自然而然的就会忽略掉“了”字,轻易地便想到“木”字。因为在我们的语言认知中,“了”字并不重要,它就是一个语气助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含义。
因此,我们才会想当然地给出“木”子的答案。
而在工作中,无法控制[惯性思维]的人,常常会根据自己有限的经验和习惯,去解读和判断一个事件。这种方式虽然快速便利,但却也限制了更好的可能性。
就比如,在本文所述的面试中,如果面试官根据惯性思维,去决定应该录取哪个人,那么最应该被淘汰的应该是那位高中生。因为在大部分人的认知中,录取学历最高的人,一定是最优的选择。
但如果是那样,那么面试公司就错过了真正的人才。
3.考验应聘者的态度
三个应聘者的态度截然不同。
第1个应聘者,因为自己是研究生,就恃才傲物,质疑面试者的问题,给出了非常不礼貌的回答。这种人在职场上属于难以合作类型的,和他们在一起工作,太耗精力。而对公司来说,这样的人即便有真能力,也会拉低团队合作的效率。因此,并不是最佳人选。
第2个应聘者,是一个具有一般学历的大学生,如今社会,大学生随处可见,并不算什么高学历。因此关键还是要看他的回答,然而这位大学生也给出了一个极其普通,而且不费脑子就能想到的答案,显然,他根本没有认真思考面试官给出的问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面试,根本没有走心。
第3个面试的高中生,虽然学历较低,但是回答问题不卑不亢、条理清晰,不但给出了正确答案,还在回答中,表达了自己对公司提出奇葩问题行为的理解,并且还在不知不觉中“捧”了面试官一把。所以,他被录取,可以说,面试没有看走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