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杆搏击迷近两年普遍会有一个共同感受,那就是国内的搏击赛事数量越来越少。很多比赛昙花一现,只举办短短几期就突然夭折成为历史。个别老牌赛事也减少了比赛数量,或者用低档次的C级、D级赛事充数。曾经一个周末几十场上百场搏击比赛扎堆举行的火爆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只剩下勇士的荣耀等几家实力派赛事傲然挺立。对此,中国搏击资深专家郭晨冬进行了深度剖析,为广大拳迷答疑解惑。
郭晨冬认为,搏击作为高度商业化的职业体育项目,在中国还尚不能自主发展,其兴盛与否与国家的整体经济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搏击发展最好的、年左右,当时中国的经济环境良好,其中地产、制造等行业最具代表性。年开始国内兴起了资本热潮,搏击赛事的举办如鱼得水。这几年堪称中国搏击发展的黄金期。
郭晨冬着重指出,房地产行业对搏击的发展贡献最大。“一个房地产行业能带动40多个其他行业的发展。”另外当时投资人热情很高,市场上“热钱”很多,甚至有不少“冲动”的投资,很多老板一掷千万来投资赛事,基本都能带来回报。于是整个中国搏击行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形成了投资方、赛事方、拳手、拳迷共赢的局面。
到了年中下旬,投资机构趋向于冷静,整个投资和金融市场进入冷淡期,中国搏击的发展开始急转直下。到年,国内的搏击赛事开始逐渐减少,小赛事彻底消亡,部分大赛事也受到影响缩减规模。在此逆境中依然能够继续发展壮大的国内搏击赛事,只有勇士的荣耀一家。
除了大环境的原因,郭晨冬还提到了一个次要原因:“很多赛事的运营者在办赛时一腔热血,在他们眼中,举办搏击赛事十分简单,认识一些拳手的经纪人就能够解决大问题。事实上,运动员的经纪人水平良莠不齐,直接决定比赛质量高低,最终难免对赛事品牌声誉造成影响。长此以往,小赛事就难以维持,最终消失。”
郭晨冬还举例说明:比如一个外国选手刚在大赛事中打完比赛,签证仍没到期,又会被经纪人推到其他小赛事中登台,运动员赛前只会为大赛做针对性备战,临时出战的小比赛必然没有最好状态,很低的出场费也会让选手失去动力,这样就会导致小比赛质量低下、粗制滥造,像极了草台班子。小赛事往往还不守信用,靠忽悠投资方维持生计,甚至有比赛打完赛事方和投资方反目成仇的例子。这样的赛事往往都难以做长,它们的大量消亡也是中国搏击赛事数量锐减的原因之一。
尽管中国搏击行业十分复杂,但大智慧的郭晨冬早已看穿了一切,这就让他少走许多弯路,用较少的投入换来最大回报,勇士的荣耀赛事运营堪称业内典范。年,国内搏击产业受疫情影响,发展前景仍不明朗,但勇士的荣耀一定还是最值得期待的那个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