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一个豪放不羁的诗人,他初到长安,遇见了大诗人贺知章。当时贺知章读到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时,为他的诗才所感动,连呼“谪仙人”。后来由于贺知章和玉真公主的推荐,李白更是名声大振。
李白确实是一个有天赋的诗人,他天生又有一种豪放浪漫的性格。他的志向远大,总是以大鹏自比,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够入朝为官,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他以庄子《逍遥游》里面的大鹏为榜样,曾经写过《大鹏赋》,抒发自己的怀抱。他奔波一生,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大鹏之志,写了一首《临终歌》,对大鹏“中天摧兮力不济”,感到惋惜和痛心。
李白年轻的时候喜欢漫游,大概在公元年前后游渝州,他去谒见当时的渝州刺史李邕。由于李白谈话中不拘礼节,放言高论,引起了李邕的不满,谈话间李邕流露出一种不愉快的表情。
李白本来是来求人的,多少有一点顾面子,但当看到李邕这么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气就更不打一处来。于是临别时写下了一首诗《上李邕》,对李邕的轻慢无礼毫不客气地给予了回敬。
《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的开头就提出大鹏,说自己总有一天会乘着大风飞起来,而且会飞到九万里的高空。表现了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表现了那种远大的抱负和豪情壮志。扶摇,指由下而上的旋风。
李白借用庄子寓言里的神鸟大鹏来表达自己一飞冲天的能力,即使大风停息了,大鹏从高空落上落到海面,也能够掀起一股波澜。意思是我李白缺了你李邕的相助,照样能够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沧溟,指大海。
人们看见我常常喜欢说一些不同流俗的大话,就不乐意,就来取笑我,甚至是冷嘲热讽。没想到你李邕堂堂渝州刺史,也跟那些凡夫俗子一样,对我的这些高洁的言行一点都不理解。
连大圣人孔子都知道后生可畏,他说话办事都还要听取别人的意见,还要尊重身边的学生和年轻人。我们一般的人跟孔子比起来差远了,有什么资格看不起年轻人,摆老资格呢?
诗中宣父指孔子,丈夫是古代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李邕。李白讲了一番道理之后,到尾联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李邕。意思是你不就是一个刺史吗,有什么了不起?连孔子都知道礼贤下士,恐怕你还不知道我李白的厉害。
李白把自己比作大鹏,对李邕的傲慢和偏见给予了强有力的回击。那么李白终其一生,他大鹏一样的鸿鹄之志实现了没有呢?可以说是实现了,也可以说没有,看具体怎么理解。
为什么说实现了呢?拿李白自己《临终歌》的话来说,就是”余风激兮万世”,他的诗歌创作成功了,可以传之万世,影响千秋万代。
在中国诗歌史上除了屈原、杜甫、苏东坡,诗歌成就恐怕没有人和他比肩了。所以杜甫在《梦李白二首》里面也说他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那么为什么又说他的大鹏之志没有实现呢?这也可以从他的《临终歌》看出来,他说“中天摧兮力不济”、“游扶桑兮挂左袂”,意思是大鹏在搏击长空时,翅膀挂在了扶桑这棵大树上,被摧折了。
这里的扶桑大树就是指唐玄宗。李白好不容易做了翰林待诏,却只是一个写写诗歌的御用文人,唐玄宗根本没有让他参与治国理政的想法。而且就是这么一个闲职,还受到高力士等宦官权贵的排挤,最终被赐金放还。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