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职业搏击拳手一对一打街头混混,那就是职业战士打地痞流氓,将会轻松的就像大人打小孩一样。
有人总以为混混街斗很厉害,实际这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街头混混所谓的“身经百战”,实质只是欺负老实人不敢还手而已。而老实人之所以受了欺负不敢还手,并非怕混混,实则是敬畏法律。假设,如果允许普通人拥有无限防卫权,可以说,从此将再无街头混混!
从历史角度上看看,街头混混是什么?
街头混混自古有之。
从先秦、汉唐直到两宋明清时,从未断绝过。
混混们,自古也分为两类。
(1)一种有武艺在身,这种人一般不欺压良善,只与同样有武艺在身的人较技斗狠,汉唐时,称这种人为游侠、轻侠。
但是,这个“侠”字,并不完全代表褒义。
因为汉唐崇武,若有武艺在身者,就应从军报国,去边地建功立业,才为英雄。
所以,汉唐时代的游侠,大多是良家子,或者官二代,游侠生涯只是一种人生经历积累,闯荡一段时间后,等积累起名声威望之后,会立即转正。或重新读书,或投效州郡从小吏做起等等。
例如东汉董卓,其父为县尉。董卓少年时游侠于羌中,以武艺与豪气结交羌中酋豪,名望积得,然后归家耕读,后来入仕为郡吏,再凭捕贼之功获举孝廉,成为羽林郎,最后做到了前将军。
三国典韦,也是陈留游侠出身。
而如果身怀技艺,始终不去投军或去官府应征为吏,却仗着武艺在终日乡里游荡,好勇斗狠者,那是为主流价值观所极度鄙视的。
所以,先秦汉唐时期的游侠、轻侠等,实际也不是街头混混,而更像是一群以武立名,然后等待机会以名声入仕的“古代版搏击运动员”。
但是,科举制推行之后,唯有读书才能入仕,游侠们就再没有了生存土壞。所以从宋朝开始,本来要做游侠的人,统统在寒窗苦读了,从此世上再无游侠!
(2)这时候的街头混混,再无良家子,清一色的全成了好吃懒做,专事讹诈欺人的泼皮无赖地痞流氓。
如今的所谓混混,绝大多数,也全是这种人。
这样的人,表面上很凶,似乎一言不合,就敢杀放火,实质上他表面的凶狠,是为了掩饰他内心的懦弱与无能。
这种人,承受不了劳动的艰苦,也不肯认真工作,只想凭着装出来的勇猛忽悠人,最好让人每天供他吃,供他喝。这就是混混们的本质!
例如《水浒传》中的泼皮牛二,就是这种人。
那么言归正传,搏斗靠什么取胜?
搏斗胜利来自三点:速度、力量,加上体能。
速度力量体能同时包含了技术,这些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长年累月艰苦训练之后才可得。
每一个职业搏击运动员,都经历了至少三年以上的艰苦卓绝的体系化格斗训练,每一个单一击打动作都重复到五十万次,每天练得,累的喘成狗,才能变成一个合格运动员。
而好吃懒做的混混们,连上个班的苦他都承受不了,宁可去当混混,这种人承受得住这样三年的艰苦训练吗?
有人说,真打,要什么技术体能?
心狠手辣,敢打就行!
说这样的话,那说明这人对“搏击”二字一无所知。
若普通人对普通人,那当然心狠手辣者胜。
若是普通人对专业搏击运动员。
那他没有技术也没有速度力量等,只恐怕到时候,他所谓的心狠手辣,会在“砰砰”两下之后,全变成了胆战心惊。
又或者,咣当一下,拳腿上头,一下就晕了,那也就不心惊不胆战了,因为不知道了。
有人认为,搏击运动员比赛技术不适用街斗。有丰富街斗经验的人,在街斗中有可能会打赢搏击运动员。
如果拥有丰富街头经验的人,他本就是专业搏击运动员出身,那么这观点也有些道理。但是,他体能始终不及现役运动员了,如果半分钟内不解决,那么技术相同,就是体能强大者胜。
如果,所谓街斗经验丰富者,没有接受过三年以上的专业训练。
那么,可以毫无疑问的肯定:
所谓的丰富的街斗经验,在职业搏击运动员面前,一点用处也没有!
当然,只是徒手,如果讲动刀动家伙,那就是另外回事了。
但就眼明手快,不慌不忙这点上讲,普通人与职业搏击运动员之间,差着一万里之遥。